不用“朝九晚五”也有不錯收入,有些人信心滿滿,也有人為未來擔憂
  新聞提示: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27萬人,創下歷史新高。如今,2015屆畢業生也開始了漫漫求職之路。
  就在很多人苦苦謀職時,一些畢業生開始嘗試自由撰稿、開網店、做家教、做翻譯、教游泳,成為“隱性就業”一族。所謂“隱性就業”,是指未按照規範就業渠道獲取工作的狀態,而其職業狀態未反映在政府統計中。
  選擇隱性就業,反映了大學生們追求自我價值的勇氣和堅持,但他們也面臨著種種問題和隱憂。
  本報訊(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楊宇)沒有單位,不用“朝九晚五”,有著還算不錯的收入……也許,你會羡慕這樣的生活。
  然而,沒有勞動合同,沒有養老保險,不知未來怎樣,這些都讓他們中的很多人缺乏安全感。
  他們是剛畢業不久的90後大學生,“隱性”地處在相關部門的就業統計之外,但卻或悠閑、或焦慮地生活著。
  人物1
  兩份工作
  一個為糊口一個為夢想
  張璐,25歲,2012年畢業於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,畢業後的她沒有選擇去學校當老師,也沒有去文化單位。“我有自己的工作室,做一個護膚、保健方面產品的代理,算是從商吧!”張璐介紹說,“剛開始做時比較忙,現在順利多了,多數工作在家就可以完成,只在有客戶的時候去接見一下。”
  事實上,張璐也曾有過“穩定”工作。大四實習時,她考了公務員,在老家撫順一個文化館工作,不過還不到一年便辭職了,“每天被束縛在辦公室、文件里,覺得沒有價值感。所以就辭職了!”她說。
  辭職後,張璐籌備生意的同時,還在撫順一家教育機構定期教小孩聲樂、鋼琴。“怎麼說呢,兩個工作,一個是負責養活我的,一個則是用來實現夢想、體現自我價值的!”張璐說,目前她每月能掙一萬五千元左右,卻沒有各種保險、公積金等,不過她一點不擔心,“我不想為了讓別人給我交保險而工作,我相信,我有能力負擔自己的養老。”她說。
  人物2
  全國各地打比賽賺獎金
  “現在收入還可以,但運動生命很短”
  走南闖北、打比賽、當教練——這便是今年7月剛畢業的殷特特近幾個月的狀態。
  殷特特是沈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的本科畢業生,在做了兩個月營銷經理後,他決定乾他的老本行——體育運動。特特說,現在他主要從事的是山地越野項目,“就是在戶外進行越野跑、山地自行車運動等,都是高強度的。”“我們團隊在國內排第四,基本上國內比賽都能取到名次,也就都有獎金。”他笑著說,從8月到現在,他參加了十餘場比賽,“平均下來每月也能有萬八千的收入吧。”他說。
  採訪中,特特正坐火車去張家口,他要在那裡的崇禮滑雪場當滑雪教練。“雖然現在看收入還可以,但我父母覺得東跑西顛的總不是個事兒,我也知道運動生命比較短暫,但正式工作並不容易找,即便找到了,收入也不多。”陽光開朗的特特也有些不安和擔憂。
  他告訴記者,他的同學有些當了老師,有些在俱樂部當教練,生活也缺乏保證。“我打算明年學潛水,之後當潛水教練,或許能夠從事的時間更長點兒。”他說。
  人物3
  黑白顛倒做網商理貨員
  “必須先賺夠了錢才好做其他事情”
  “現在就是為生存,以後再去想生活。”1990年出生的小彬說這話時,顯得很成熟。
  小彬老家是內蒙古的,畢業於一所二本院校,之後做過導游、業務員等。而在今年年初,他與女友來到福建。
  “我現在負責給網商取貨、理貨、發貨,跟女友兩個人一起乾。”小彬告訴記者,“我們需要檢查好商品是否有毛病,然後裝好後才能送到快遞公司。”
  僅僅來福建幾個月,小彬和女友的月收入就能達到兩三萬,“以前也有正式單位,但說到底也是給人打工。現在雖然辛苦,但自己當老闆,自己給自己打工,賺得也多多了。”他笑了。
  雖然賺得多,但這並不是小彬想要的生活。“這地方的人都在乾類似的活,白天睡覺,晚上接單再發貨,日復一日,都是為了賺錢。”小彬很鄭重地說,“我想讓生活質量更好一些。”所以小彬還要堅持再乾幾年,“必須先賺夠了錢,有了第一桶金才好做其他的事情。”他一再強調,“賺錢並不是我真正的追求……”
  ■專家分析
  應該讓隱性就業者
  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
  記者瞭解到,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加入到隱性就業者行列,他們大多是學藝術、體育、翻譯、設計和技術類的專業。
  自謀職業是自救也緩解就業壓力
  對於隱性就業者的成因,沈陽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王立波分析,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2000萬人,每年新增崗位只有1000多萬,找到滿意工作不易。另一方面,90後的就業觀念和形勢也在轉變,選擇更加多元化。
  王立波表示,大學生這種自謀職業能夠分流就業壓力,緩解社會焦慮,也給經濟註入了活力,但除了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外,大多數人還是應該先進入企事業單位,得到技能和交往雙方面的磨練和教育,最終獲得經驗、晉升和社會的尊重和認可。
  勞動者合法權益難保障
  儘管有些隱性工作者滿足於現在的狀態,但也有人像殷特特一樣內心缺乏安全感,普遍認為“不知乾到何時”。
  王立波說,由於隱性就業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固定的勞動關係、勞動時間、勞動報酬,其權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,因此,應切實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,解決這類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。
  華商晨報 華商響網記者 楊宇
  ■相關話題
  高職生收入超名校生
  “985”“211”,咋整?
  儘管教育部已正式澄清無意廢除“985”“211”工程,但關於這兩者該何去何從的討論並沒有停止。
  有人甚至質疑:一些“985”“211”院校畢業生的月薪還不如高職生,這樣的“國家工程”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?
  梳理網上各類評論,“正反雙方”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:
  一是造成就業歧視。“985”、“211”成為一些單位就業招聘設置的“門檻”,很多一般高校學生認為這是就業歧視。
  二是導致科研資金分配不均。有網民認為,一些高校占用“211”“985”的教育資源,卻並沒有做出什麼大成績,很多大學不比它們差,卻無法享受應有的資源和機會。
  三是標簽化認定“名校”易形成誤導。一些網民反映,普通本科面臨生源質量下降和籌資能力有限等問題,很多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受限,繼而造成高中教育不平衡發展。”這一觀點遭到許多“211”“985”名校學生的反對:我們高考付出了大量艱辛和努力,就是為了考名校,這種標簽是一種合理的存在。
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佈的《2014年教育藍皮書》顯示,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為78.1%,高於“211”和“985”院校平均水平;工資方面,高職學生平均起薪3291元,“211”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3157元,高職學生略高於名校生。
  對此,鄭風田認為,怎麼吸引一些優秀人才去學技術,是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。“現在有人建議把一半高校轉為高職院校,這不失為一個好選擇。
  廣東教育專家孔曉明表示,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不可偏廢,“在精英教育方面,中國不缺大學,但缺少一流大學。“985、211工程”需要引入競爭機制。或許,可以在‘985’‘211’學校中以10%的比例,實行末位淘汰制。”據新華社  (原標題:“90後”大學生興起“隱性就業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5upwwn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